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

kano園區

嘉市KANO園區,106年8月落成,讓大家重新看到嘉義市令人驕傲的棒球史。 像是在家庭教育中心對面的戶外音樂劇場、棒球雕塑區,有銅製的球棒、手套座椅。
地面上鑲嵌著石板,仔細一看,原來是電影《KANO》裡的台詞。例如,「沒有退路的木瓜樹,一定會長出肥美的果實」、「想要打好棒球沒有捷徑,只有苦練」。 
寬40公尺、長180公尺的「棒球世紀大道」,是以前嘉農棒球隊前往球場的必經之路。不管是地面上的石板,或是旁邊的棒球名人牆,都用心呈現嘉農棒球隊的發跡史,介紹當年打入甲子園亞軍的16名球員。 
當然更不能錯過重達4公噸、直徑5公尺的KANO景觀球,以鋁合金製作,鑲嵌超過120個鏤空圈環,白天陽光閃耀、晚上七彩燈光秀,各有不同風情。想要玩借位拍攝,這裡也很適合!無論是要把球放在手中、或是踢球搞怪,各個方位都可以拍出創意!嘉義市觀光旅遊網

鐵道藝術村

「嘉義鐵道藝術村」原位於嘉義火車站後站的貨運倉庫,嘉義市文化局於1998年8月將此開闢成"嘉義市文化中心"以外的新藝術空間,同時也是台灣鐵道倉庫做為藝術替代空間的首例。「嘉義鐵道藝術村」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藝術展演活動,邀請藝文界知名的藝術創作家來此做展出。
「嘉義鐵道藝術村」在過去是嘉義最重要的民生物資貨運轉運站,而現在這裡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藝術展示與創作,不同時空點、同樣的地方,藝術與貨運倉庫間,交織出特殊的氛圍。
在「嘉義鐵道藝術村」裏沒有富麗堂皇的裝潢設計,而是藝術創作者盡情揮灑創作的地方,您可以在這裡近距離看到火車,也可以在每一個倉庫裡頭看見不同的藝術品展演,建議您,不妨找個假日的午後來這裡走走,感受一下鐵道藝術村不一樣的文化風情,說不定還能遇到充滿創意的街頭藝術作家。臺灣旅遊景點

森林之歌

嘉義市林業廊帶中的新地標-森林之歌,是藝術家王文志老師的作品,運用林務局提供之木材、鐵軌、黃藤及石材等素材製作,重現嘉義「木材之都」榮景。
設計意象上乃是以高聳神木及阿里山火車鐵軌為主題,塑造出一處清靜的心靈高塔-條狀木頭環繞主體,猶如神木蟠踞萬仞,擁抱雲霄;大量綑綁的木段,堆疊出高塔狀,呼喚嘉義輝煌林業景象;銅材編織圓頂,露出天際雲彩,提供民眾仰望日月;藤材編織走道,藉此進出主體,彷彿穿越山洞妙境;底部鋼架石籠環繞,與山林土壤緊繫的生態關係,襯托出平地森林的特殊環境。嘉義市觀光旅遊網

檜意森活村

日治時期的官營林業事業始於阿里山,為了開發阿里山的林業資源,便興建了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製材所、營林貯材池與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的職員宿舍等設施。檜意森活村的日式宿舍群興建於1914年至1943年間,並分為三至四批陸續興建。建築群可分為高級主管的一戶建、主管及眷屬的二戶建、眷屬宿舍的四戶建以及單身宿舍的連棟建。其規劃錯落有致,為傳統日式建築,建築群中亦設有公共澡堂(湯屋)和招待所,滿足生活機能與商業功能的雙重結合。
二戰後,此處由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接收,改做為林務局職員宿舍。建築群中的46戶於2005年登錄為嘉義市歷史建築,於2008年再新登錄19戶,共計65戶。2007年,「檜意森活村計畫」被行政院列為「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」之一。2009年,此計畫亦被列為「愛台十二建設」與「六大指標都市更新案」之一,並開始修復工程,於2013年大致修復完成,之後委由民間經營。

漁人碼頭

從明清時期開始,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,早期漁獲甚豐,供應全臺各式海產,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。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,朴子溪出海口,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,舊港距離新港約 1.5公里,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。
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,到產銷中心,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,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,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,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,偶有觀光漁筏經過,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,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,常見一對對情侶,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。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。
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,最受小朋友喜愛,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,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,收網拉繩,動感十足,也是很精采的角落。
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!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,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,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。
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「風」、「陽光」、「魚」、「船」、「海洋」以及「燈塔」等元素,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,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。
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 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,以港區景觀、文化特色、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,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,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,繁榮地方經濟。
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、特產館、商店街、觀海亭、浮橋市場、海邊漫步平台等,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,提供多元化的服務。

漁港

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,以漁獲豐富著名,供應全台各式各樣的新鮮海產,為台灣西部重要的漁獲進出港,目前已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,在新漁港區設有漁人碼頭、臨海觀景休憩區、木棧道等觀光休憩設施,為附近鄉民看海、散步的最佳場所,海岸堤邊的木棧道設有休閒座椅,遊客可找個位置坐下來,瞭望海天一色的台灣海峽,黃昏時分更可欣賞夕陽西下的餘暉,值得一提的是臨海的休憩園區,周邊佈置許多栩栩如生的漁夫藝術雕像,另外還興建了親水區域,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場所,如果您對富麗漁村的景象深深著迷,不妨走一趟東石漁港,體驗漁村之美。 資料來源

笨港笨口宮

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「笨港口港口宮」,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是台灣著名的媽祖廟之一,自港口宮分靈之廟宇亦遍佈全台,每年農曆三月聖母誕辰前後,謁祖進香的信徒絡繹不絕,終年香火鼎盛,為東石居民的信仰中心。 【笨港口港口宮沿革略誌】 本宮肇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(西元一六八四年),由先民林楷自大陸湄洲奉請媽祖金身渡臺,由笨港口登陸至蚶仔寮,相傳此地為『鯉魚吉穴』,遂擇為開基之地。結合六庄十一角頭集資共建草廟,取名為『笨港口天后行宮』。清嘉慶十六年(西元一八一一年)重建為磚瓦結構,清同治十年(西元一八七一年)易宮名為『港口宮』,清光緒三十年(西元一九○四年)集資以嚕咕石重建,民國三十七年再次重建,歷時十年於民國四十七年竣工,並於四十八年舉行建醮祈安大法會,聖母據此靈地,神威顯赫遠播全台,蔚為本省一大宗教觀光聖地。笨港口港口宮

鰲鼓溼地


全台最大的海埔新生地,相當多樣的生態環境與棲地型態,另一處歡海樓有著360度的環繞美景,也是賞鳥好去處,可說是一處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生態園區。 位在嘉義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,隸屬於台糖公司,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海埔新生地,鰲鼓溼地內擁有多種天然的生態環境,包括水田、防風林、沼澤、泥質灘地與潮間帶,吸引許多水鳥與招潮蟹等動物棲息,據估計鳥類達兩百種以上,是一處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生態園區。嘉義鱉鼓溼地


梅山公園


梅山公園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市區,其地廣約六公頃,此地又曾被譽為嘉義八景之一的「梅坑月霽」(霽ㄐㄧˋ),日據昭和九年,此地便開始種植梅樹(數量並不多),民國23年,梅山庄長江德樹才移植三千株梅花來此地。   梅山公園依山形而闢,園內遍植花木,鳥語蟲鳴,並設有兒童遊憩區、鵝卵石步道、介壽亭等設施,每年梅花盛開時,這兒總是人山人海來此賞景,周邊攤販林立,提供梅子製品蜜餞及特色小吃販售,更成為當地民眾最佳的運動休閒活動空間。公園梅山

太平雲梯



太平雲梯長度281公尺、海拔約1000公尺,為全台最長、海拔最高之景觀吊橋。吊橋從梅山太平村望風台橫跨三原彩虹瀑布通往龜山,讓旅客能俯瞰嘉義風光還能欣賞雲海風景,可將知名的梅山36彎美景盡收眼底,甚至能遠眺嘉南平原。太平雲梯

太平老街


走入嘉義來到最近很火紅的梅山太平雲梯,梅山的太平雲梯光是長度就有281公尺、海拔約1000公尺,全台最長、海拔最高之景觀吊橋,沒訂到票也沒關係,在往梅山的騎車勝地『梅山36彎』可以站在制高點賞雲梯風光。梅山太平老街

36彎


由嘉162甲縣道往太平地區,離開梅山街道後,公路漸漸開始蜿蜒爬升,沿途檳榔樹、龍眼樹夾雜生長,車行其間,在每一次180度大迴旋盤升後,無論是群山爭綠,平原萬頃,總有些驚奇的發現。太平36彎眺景

便當


奮起湖便當由來: 因為早年小火車從嘉義出發的時間皆為早上,火車行駛到此已接近中午用餐時間,遊客會在此購買午餐,火車機組人員也可稍做休息。之後,小火車甚至因此特別在奮起湖停憩久一些時間,方便遊客購買便當,也因此造就「奮起湖便當」業興盛的原因。過去的年代,便當當道時,甚至流行一句口語,『沒吃過奮起湖便當,彷彿沒到過阿里山』。奮起湖便當由來

小火車


阿里山森林鐵路(官方簡稱森鐵,一般又稱為阿里山森林鐵路、阿里山鐵路或阿里山小火車)為臺灣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系統,亦是臺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,其各路線主要位於嘉義市與嘉義縣境內,但祝山線部分區段則位於南投縣信義鄉。該鐵路乃是日治時代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;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,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。整個系統主要有一條起點自嘉義市嘉義車站、終點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,以及眾多遍布阿里山山區的林場線所構成。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,包括主線及其部分區間的「神木線」、「沼平線」、一條為觀日而修築的「祝山線」。阿里山林鐵尚有幾條「林場線」是以眠月及東埔兩線為主幹分歧出的幾條支線,不過幾乎已經停用廢棄。 阿里山林業鐵路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有,惟2008年6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間曾以委外經營模式轉由宏都阿里山公司經營(不過宏都另外併入沼平車站、北門車站站區開發案,為BOT模式),2013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由臺灣鐵路管理局代理經營,2018年7月1日林務局成立專責機構收回自營、並將「阿里山森林鐵路」正名為「阿里山林業鐵路」阿里山林業鐵路

鄒族


鄒族居住在臺灣中部中高海拔的阿里山山區,祭典有豐收謝神的小米收穫祭典(homeyaya)與彰顯彪炳戰功的凱旋祭(mayasvi)。目前人口約有6,702人(民國109年 (2020年) 1月)。族群介紹

原住民

鄒族

日出

當清晨曙光乍現,朝陽輕巧地躍出山頭,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夜空,也為新的一天揭開了序幕。 由於地球公轉之故,著名的阿里山日出,四季出現位置與時間皆不同。小笠原山觀景台是此地欣賞日出的最佳地點,您可以到阿里山火車站或沼平站搭乘祝山觀日火車,也可以從沼平公園觀日步道拾階而上。五奇之日出

奮起湖

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,海拔約 1,400公尺,因東、西、北三面環山,中間低平,形如畚箕,故舊稱畚箕湖。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,早年以老街、便當和四方竹聞名。同時,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,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。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,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,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,例如當地的便當、豆腐和糕餅等美食,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。由於旅遊興盛,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。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,早年沒有街名,當地人僅以「街仔」稱之,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。在阿里山公路、鐵路未開闢前,這兒即已略具雛形,可說是條百年老街。 遊客走在老街中,彷彿進入時光隧道。尤其,老街聯外道路,全是石階步道。一層接著一層,上上下下,面積不大,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。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,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,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。 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,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,原產於四川峨嵋山,東傳至日本後,民國13(1924)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。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,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。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,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,兩樹根連結在一起,又稱挨子樹。 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,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。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,岩石形狀不一,有的像哈巴狗、有的像蜂巢,其中有一塊大石,平坦如床,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,人稱仙足印。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,岩壁平直,酷以墓碑。 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,牠們春夏來、秋冬去,把此當行宮。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,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,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。 此外,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、筍、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,建議您不妨品嚐。奮起湖風景區

森林遊樂園

西元1696年刊行的<台灣府志>即已記載「阿里山」的山區地名。1937年安倍明義的<台灣地名研究>敘述,阿里山係玉山西峯延伸支脈山彙之總稱,但阿里山地名起源無由考證,但有一說認為鳳山平埔族人稱該地山地名住民名為「Kali」,嘉義地區亦然。而漢民取其諧音,稱之為「傀儡」(河洛話)。隨後,Kali轉為Ali,國民政府治理台灣後,為觀光解說而創生了一些傳說,然而,阿里山是一個山區的泛稱,沒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。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

kano園區

嘉市KANO園區,106年8月落成,讓大家重新看到嘉義市令人驕傲的棒球史。 像是在家庭教育中心對面的戶外音樂劇場、棒球雕塑區,有銅製的球棒、手套座椅。 地面上鑲嵌著石板,仔細一看,原來是電影《KANO》裡的台詞。例如,「沒有退路的木瓜樹,一定會長出肥美的果實」、「想要打好棒...